以下排名不分先后顺序 郭小军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报告介绍 摘要:针对显示品质、功耗、可靠性和形态的多元化需求,先进显示技术的发展对以薄膜晶体管(TFT)为基础的有源矩阵器件与集成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同时,利用有源矩阵器件技术实现超越显示的各类新型人-机-物交互系统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该报告将回顾总结2022年显示周报导的相关方向的研究进展,并进行讨论分析。 讲师介绍 曲连杰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专家 报告介绍 讲师介绍 高级工程师,从事十余年的工艺、设备的开发和企划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LCD和m-LED,发表专利百篇以上。涉及a-Si TFT LCD, 3D, m-LED及触控等领域。 谢忠憬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监 报告介绍 摘要:SID 2022 大尺寸LCD 相关文章共137篇,内容包含七大技术方向,其中液晶技术及有源矩阵器件研究热度较高,户外显示为新增专题。液晶技术的发展方向集中在负性FFS和高穿VA的4K/8K面板开发,在新应用方面,则集中在主动防窥技术和调光玻璃。器件发展方向集中在氧化物、LTPS和LTPO的开发。此外,在户外显示领域中,LCD拼接技术已成为热议话题。 TCL华星的未来技术发展策略为“PACE”,即从画质提升,外观创新,便利连接和健康生态四个方向实现突破。其中,HFS广视角技术实现业界领先Tr%及画质规格,a-Si AM背板驱动,自主HLD算法,实现极致画质;同时,利用Ag pattern/Side Bonding技术领先开发的65吋8K的0.3Xmm极窄边框产品,实现外观创新;另外TCL华星自研的8K高速传输协议,以及全球首款Eye Comfort Display认证模组等技术分别在交互连接和健康生态上实现突破。 讲师介绍 谢忠憬,1976年3月生,2005年毕业于台湾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 毕业之后投入TFT-LCD液晶显示器行业领域十余载,具有丰富的TFT-LCD相关的工作经验。现任华星光电研发中心面板技术开发处副总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液晶显示产品的设计、开发;光配向技术开发、液晶材料开发等。 在华星光电任职期间的主要工作成绩:HVA技术的开发,并成功导入量产;IPS光配向技术开发;UV2A光配向技术开发;PI less技术开发等,已获得显示面板相关专利授权及论文超百篇。 陆建钢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报告介绍 摘要:液晶技术在显示及其相关应用领域正朝着的细分化和定制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显示型态、器件功耗、制程工艺以及人体视觉感知等方向的研究有着持续的进展。而在非显示应用领域,由于其介电和相位的调制特性,液晶技术在AR/VR、光场与全息技术、激光、滤波器和智能窗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对2022显示周在显示与非显示液晶技术的讨论,以及材料、光学元件和人体视觉舒适度等方面的探讨,分析并总结了相关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讲师介绍 杨柏儒 中山大学,教授 报告介绍 摘要:随着富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世界显示产业迅猛发展,柔性显示成为热点。信息量的飞速增长和人机交互模式向“解放双手”的转变,使得人们对柔性穿戴式显示设备的需求更加迫切。本次演讲将回顾2022年美国SID国际显示学会年会上关于“柔性显示和电子纸” 、“整合可穿戴显示”领域的会议报告,交流SID显示周盛会中展现的最新理论和前沿技术,深入了解其展现的技术内容,并针对当前应用于物联网的柔性穿戴式显示技术发展趋势做进一步的探讨。 讲师介绍 杨柏儒,中山大学教授/博导,担任SID 2023国际显示学会总会议程主席、SID 2022国际显示学会总会议程副主席、美国SID年会DW2021 Seminar主席、中国ICDT 2020显示大会议程主席、SID China电子纸和柔性显示技术委员会副主席、2017国际SID柔性显示专业委员会主席、日本显示学会Oversea Advisory Board 成员、韩国IMID显示学会技术委员、JSID显示学会期刊副主编等数个学术职务。从事光电显示研究,在柔性显示与电子纸的研发成果已经进入产品化。发表SCI/会议论文100余篇,国内外授权专利40余项,主持863计划/青年基金等国家级课题/项目3项,应邀在国际会议做邀请报告30余次,并获国际显示学会总会SID 2022最佳论文奖,国际显示学会总会SID 2016最佳论文奖,日本显示学会IDW 2019最佳论文奖,国际显示学会总会SID 2021总裁表彰奖,国际显示学会北京分会SID 2021特殊贡献奖等。 田凡 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技术专家 报告介绍 摘要:在互联网助推下,车载显示已经成为承载人车交互信息最重要的界面,随着消费者对汽车使用需求的提高,对车载显示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本议题主要回顾在过去的一个显示周期内车载显示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抬头显示,透明显示,大尺寸显示,特殊应用等技术领域,并对未来车载显示做了展望。 讲师介绍 田凡,目前就职于天马集团专业显示事业部技术开发部门,长期从事车载显示技术的开发研究工作,2008年进入显示行业,一直从事面板研发工作,开发产品类别涵盖手机,平板,笔电,显示器,工业,医疗,车载等各个领域。 吕东东 武汉精测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软件架构师 报告介绍 题目:车载显示的测量解决方案 摘要: 1.车载显示屏发展趋势 2.HUD发展趋势 3.武汉加特林光学测量仪器及车载测量系统解决方案介绍 讲师介绍 吕东东,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 加工工程 硕士 任高级研发经理,在光学视觉检测设备系统集成开发深耕8年,历经显示面板AOI缺陷检测设备、DeMura修复设备,现致力于光学测量成像式面阵亮度计、色度计、光谱仪等产品的开发工作。 周飞 深圳百迈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 报告介绍 题目:FPD行业整厂统一AOI平台助力工厂数字化质量管理 摘要:高端制造产业正在发生不可逆的本质变化,朝向自主化整线统一数字化方向加速演进。在过往10年许多工厂以“质检自动化”为主导思想进行生产改造,减轻质检环节对人力的依赖,但积累下来不少问题,例如核心视觉算法水平低、检测不精准、成本高、使用困难等。百迈技术历经八年打造质检机器人的“大脑”,通过拖拽形式将类目繁多检测功能块进行机动组合,让质检机器人构建出检测 “脑回路”,实现了产线统一部署。对于不同产线上的不同工艺段,区别仅是“脑回路”有所不同。百迈技术将分享在面板、半导体、新能源等行业应用和案例,介绍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整线统一AOI视觉质检平台,避免产线碎片化,降低了采购成本和使用成本,提升生产良率,甚至减轻疫情外部干扰因素,加速了工厂走向更高效益,实现数字化质量管理。 讲师介绍 百迈技术创始人,物理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哈工大、中科院和港科大。曾任职于3M公司,负责生物识别领域研发及管理工作。于2015年创建百迈技术,执着于技术创造价值,以及对智能制造本质的深刻理解,毅然带领百迈技术挺进视觉检测无人区,打造出全球首款通用AOI平台,铸造中国数字工业基石。 贾丽丽 京东方晶芯科技有限公司,MLED背光开发1部部长 报告介绍 摘要:对未来百亿人民币的Mini LED BLU市场容量,BOE发布α-MLED技术品牌,深耕Mini/Micro技术,加快MLED的应用。BOE采用高精度玻璃基半导体工艺、独有的AM驱动方式,匹配高效率高精度转移技术,实现Mini LED BLU结合LCD实现高亮度、高色域、高对比度的至美、至纯、至臻的显示。BOE玻璃基BLU独特优势实现灯板底边驱动出线设计,超薄ID设计极大自由度;整块灯板,光学一致性最佳; AM 驱动实现无闪烁,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的环境。玻璃基BLU可满足消费者在TV、商显、IT、车载、医疗等领域的应用。BOE MLED事业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最佳的视觉感受,在扩大Mini LED BLU的同时,联合业内伙伴共同推进Mini LED BLU的标准制定,从而为客户提供标准化、专业化显示技术和产品。 讲师介绍 翁一士 南京平行视界技术有限公司,CTO 报告介绍 讲师介绍 南京平行视界技术有限公司CTO,东南大学至善博士后,首次提出了液晶偏振体光栅AR波导方案,美国UCF Creol访问学者,在Optics Express,Optics Letter等光学期刊发表多篇论文,1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 韩文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新型机构设计科科长 报告介绍 摘要:本次演讲主要围绕柔性屏360°折叠技术展开,介绍关于折叠屏的力学基本理论,内外折铰链基本原理,折叠屏与铰链适配性相关知识以及360°折叠的技术方案。主要涉及到折叠屏的中性层分布理论,铰链轨迹基本设计原理,折叠屏与铰链适配性开发基本流程,以及360°折叠中蕴含的屏幕折叠信赖性提升技术与内外折兼顾的铰链基本技术原理。 讲师介绍 现就职于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任职研发中心新型机构设计科科长,深耕柔性OLED 模组结构开发 5 年有余,熟悉折叠新形态转轴的机构与多体运动分析,在显示模组结构方面申请了百余篇发明专利,主导开发了业内首款双内折、无缝楔形折叠 semi-set 等多种新形态折叠结构,开发的新形态手板产品在生态显示大会 DTC 全球首发,其中双内折荣获 2020 年“SID 创新显示金奖”。 刘亚伟 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OLED 技术总监 报告介绍 摘要:主要介绍维信诺在2022年SID会议上获奖的一些柔性显示技术,包括V-Tripod像素排布、窄边框和低频LTPS技术,分析这些技术在产品上的应用前景,为同行业的技术研发提供一些参考。 讲师介绍 刘亚伟博士毕业于深圳大学,曾于2014年-2016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维信诺OLED技术总监,负责阵列、OLED、模组工艺技术的研发管理工作。具有18年的OLED开发经验,对阵列、OLED、模组、打印工艺有较深的理解。申请专利100多件,其中美国专利26件。 曹丹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报告介绍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MLED的特性以及全球首支34inch R1500曲面Mini LED电竞显示器技术特征。基于目前MLED的市场容量预估以及趋势,引出对MLED产品的思考,以及华星对此的产品布局以及技术开发方向。针对消费者普遍关注的MLED光晕问题,分享华星对此的看法。 讲师介绍 曹丹,于2012加入华星,现为TCL华星大尺寸BG研发中心苏州研发处总监,负责苏州华星面板厂的产品开发与技术开发,同时支撑大尺寸BG的模组技术开发工作。21年,肩负了华星高穿透H-HVA技术产品化以及全球首支34inch R1500曲面Mini LED电竞显示器产品开发。在MLED项目上,带领团队,披荆斩棘,自研灯板、驱动、以及local dimming算法,实现业内曲面MLED各种零的突破,配合华星面板高解析度、高刷新率、高曲率、快速响应的特性,为电竞玩家带来极致的画质体验。他坚信研发人要有工程商人思维,全球领先绝不仅仅是技术实现领先,更是要将技术转变为商业价值。只有敢于挑战,敢冒计算过的风险,我们才有机会赢。 汪洋 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报告介绍 摘要:报告首先介绍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趋势,从场景全面化、功能多样化、技术多元化三方面进行阐述;针对大尺寸、超大尺寸显示方向,从市场需求、主流显示技术对比、应用方向进行分析,总结Mini/Micro LED显示具有主动发光、高亮度、高对比度、长寿命、无缝拼接等特点,在大尺寸、超大尺寸显示应用具有绝对优势。报告结合希达电子牵头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专项”重点专项“超高密度小间距LED显示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项目成果,对Mini LED COB集成封装大尺寸显示的技术优势、产品形态、发展方向进行重点介绍。最后对Micro LED 大尺寸显示在材料、器件、装备等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讲师介绍 长春市第六批有突出贡献专家、SAC/TC547全国电子显示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照明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新型显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理事会成员。长期致力于Micro/Mini LED显示与照明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工作。首次提出LED显示屏分时显示亮色度采集及校正方法,突破高密度LED显示屏快速精确采集技术瓶颈。授权LED相关专利60余项,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负责及参与国家、省部级LED相关科研项目10余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LED项目课题负责人,主持起草国内首个《室内COB小/微小间距LED显示屏通用技术规范》。 翟应腾 天马微电子集团,技术专家 报告介绍 题目:(获奖技术)车载高透 Micro-LED显示技术介绍 摘要:Micro-LED作为一种次世代技术,具有高亮,长寿命,高可靠性等特点。适用于车载显示器领域。相对于传统的LCD和OLED显示器。Micro-LED显示器没有偏光片和蒸镀电极等难以图形化的吸光结构。因此,十分适合制作高透显示器。我们开发了一款未来可应用于车载显示的9.38寸Micro-LED高透显示样品。显示器采用LTPS背板,分辨率960*480,像素密度114PPI,透过率大于70%,亮度达到800 nit,色域超过116%。 在样品设计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显示器的像素密度,驱动方法以及透明结构设计进行优化。使得显示器的亮度,透过率,效率达到合理的平衡。并且通过新材料,新结构的引入降低了显示器的显示光晕效果。 报告介绍 题目:Micro-LED 显示技术新风向 摘要:Micro-LED技术作为新一代的显示技术,受到学术界,工业界等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相关科研团队,创业团队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资源被投入到对这项技术的研究之中。作为一个处于商业化初始阶段的技术,Micro-LED在显示驱动,面板制造,LED制作与转移,商业应用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研究探索空间。这体现在本次2022显示周上发表的30余篇会议论文上。论文作者们围绕着Micro-LED技术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如高透显示,精密拼接,高可靠性转移,成本控制,功耗控制,柔性/拉伸应用等方面做了细致的研究,并获得令人兴奋的进展。作为一名研究Micro-LED技术的从业者,希望通过对这些成果的学习和分享,来为Micro-LED产业技术的进步提供绵薄之力。 讲师介绍 翟应腾,男,天马微电子集团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SID北京分会技术委员会委员。工作期间,主要从事新显示技术开发工作。曾参与氧化物TFT背板技术开发项目,主要负责TFT器件特性评估和驱动电路开发;参与柔性显示技术开发项目,主要负责光学特性评估改善,承担柔性显示驱动技术相关广东省级科技项目;负责OLED显示器新型扫描电路开发项目。现参与Micro-LED显示技术开发项目,负责Micro-LED显示器驱动技术开发。在职期间共申请相关专利100余篇,其中多项成果在实际研发生产中得到应用。 秦宗 中山大学,副教授 报告介绍 摘要:SID显示系统分会重点关注以系统视角开展的显示技术研究,尤其是光从显示器件到人眼视觉的传播行为,以及实现特定功能的显示器件。Display Systems分会在SID’22组织了6个oral session。其中,4个session与VR/AR有关,产学界投稿分布较为平均,都与Hyper-Realistic Special Topic联合举办,分别关注VR/AR中的光调控技术、光场3D显示、全息和裸眼3D显示、新型VR/AR系统架构,反映了XR技术的高关注度;光场、全息、Pancake光学、视网膜投影、液晶光调控等新技术的进展都被涵盖,尤其是全息与光场显示技术,由于关注度高,皆以独立session进行讨论。按照惯例,另有一个session专注于LCD背光技术,由于mini-LED的兴起,本年该session的论文全部与mini-LED有关且都是来自于国内外一流企业的最新进展;最后一个session关注投影系统中的新型激光光源技术,来自于日本和美国的一流企业的分享。 报告介绍 摘要:人眼视觉是显示系统中信息最终的接收端,视觉科学对显示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相关研究一般分为两大类:(1)显示质量评价及标准的建立,(2)以视觉理论指导的信号/图像处理和器件/系统设计。Applied Vision分会在SID’22组织了2个独立oral session和4个joint session,反映了应用视觉研究的交叉特性。 显示质量评价方面,1个独立session和2个joint session,包含了来自LG、Meta、三星等一流企业和学术单位的报告,分享了在大尺寸、头戴VR/AR、车载等多情境下静态和动态图像的评价方法,尤其是新型显示系统中新出现的质量评价问题。信号处理与器件设计方面,来自Munsell实验室、三星、Corning等产学界单位的报告,分享了图像压缩、场序LCD驱动算法、多屏拼接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其中,由于相关信号处理与器件技术的多学科交叉性,部分报告与Machine Learning和Outdoor Displays Special Topics联合组织。 讲师介绍 秦宗,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SID总会和SID China技术委员。秦宗于2008年和2013年分别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与计算机双学士学位和机械工程博士学位;2013至2019年,于台湾交通大学光电工程系先后参任博士后与助理研究员,并于2019年加入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任副教授。秦宗的主要研究方向为VR/AR、3D显示、应用视觉、车载显示等,产学合作经验丰富,目前有30余篇SCI(包含两篇Editor's Pick)和4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发表,并为30余件不同国家专利的发明人。他3次获得显示领域顶级会议SID Display Week的Distinguished Paper Award,3次ICDT的Distinguished Paper Award,以及多次其他国际会议奖项,在ICDT、IMID、IDW、IDMC等多次发表邀请报告,在SID’21发表90分钟Seminar报告综述光场3D显示研究进展。他目前担任SID总会技术委员(Display Systems分会)SID China技术委员,以及SCI期刊Journal of SID的Associate Editor。 夏新星 上海大学,副研究员 报告介绍 讲师介绍 夏新星,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特聘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主要从事三维显示、近眼显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脑机交互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3项、中国发明专利19项。 杨瑞智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专家 报告介绍 摘要:在LCD技术稳健前行、OLED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各类显示外延新兴技术的研发也从未止步。本报告将对2022年显示周会议中披露的TFT传感器件、液晶控光等新兴技术及其在感光、虚拟现实等方向的应用进行分享。 讲师介绍 2008年起任职于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显示事业研发组织,显示面板设计与工程专家。现致力于新型显示及其外延技术的寻源、评估和相关技术研发项目的规划等工作。 颜志敏 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OLED 技术组主管,OLED资深研究员 报告介绍 摘要:主要介绍OLEDs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屏下摄像头技术、AR/VR应用、TV应用等应用场景和打印OLED、OLED器件机理、OLED材料等技术方向的进展。分析这些应用场景的前景并解析技术方向,为同行业的研发提供一些参考。 讲师介绍 颜志敏博士,本科、博士分别毕业于吉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曾于清华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OLED技术组主管,在OLED材料、器件、工艺等领域有十年经验。目前已发表SCI论文8篇,申请专利5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十余项。入选河北省高层次人才团队(负责人)、廊坊市青年拔尖人才等多项省市级人才计划。 侯文军 TCL工业研究院,研发副总监 报告介绍 摘要:结合2022年显示周会议(Display Week 2022)的相关论文,分享印刷OLED/QLED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讲师介绍 侯文军,博士,高级工程师,目前担任TCL 工业研究院 新型显示技术研发副总监。长期从事溶液法电致发光显示技术研究,主要包括: OLED/QLED 发光材料、器件以及印刷工程化技术开发。目前已申请专利超200件,其中第一发明人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0余项,授权美国等国外发明专利30余项;在SID和IDW等显示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曾带领团队参与或承接科技部、广东省等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项目多项。 郑港 深圳光子晶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报告介绍 题目:(获奖技术)nanoARTM:透明高清和AR显示的革命技术 摘要:光子透明芯片(NanoAR)显示技术,可以把一切透明介质(玻璃、亚克力等)变为高清、亮丽的显示器,可广泛应用于透明广告显示、展览展示、舞台舞美、车载HUD、影院、AR眼镜、光场显示等方面,为客户提供全新 视觉体验。目前已经在展厅,博物馆,商业空间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定点进入了多款量产车型。公司的虚像显示薄膜可以大大减小AR HUD的体积,使得AR HUD适用于所有车型。是世界汽车透明显示、ARHUD的先驱者和领军企业。 讲师介绍 郑港,深圳光子晶体科技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圳青年创业榜样。深圳高层次专业人才。深圳市区人大代表。连续创业者。十五年研发、生产、市场拓展及公司运营经验。曾经领导过百人以上的新品开发团队,累计实现利润超过2亿元人民币。率领团队获得2021年第十四届的高通-腾讯创业大赛一等奖,中国移动2021年创客马拉松大赛总决赛一等奖,2021 第十五届DEMO CHINA 创新中国总决赛总冠军等荣誉。2022年8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广东考察期间,亲临目前创业公司光子晶体科技调研。 |